原标题:制造业用工难,咋破解?——追踪制造业用工问题
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近期,一些地方制造企业存在"招工难"现象。新华社记者日前分赴广东、山东、江苏、河南,进企业一线,问工人心声,听取各方意见。记者同时还就此采访了参加两会的代表。以下为采访实录:
临时工跟着劳务公司转,权益咋保障?
企业诉求:苏州敏煌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给华为等生产配件的高新企业,董事长孙中正最头疼的是"缺工"。企业里干几天就走的临时工有40%,有20%的订单因缺人不敢接,因临时工技术不熟练致使产品返工成本增加15%。孙中正发问:"临时工不在企业沉下来,谁来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昆山志达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有30%的临时工,董事长张心志也忧心地说:"临时工学不到技术,40岁以后谁要?"
工人咋说:正在敏煌公司做临时工的何万春,1998年出生,云南楚雄人,18岁外出打工至今。他手机里有4、5个劳务公司微信群,哪家劳务公司一小时给的工钱高就去谁家;而在志达公司,类似的临时工也不少。
劳务市场现状: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琦介绍,公司一年从全国各地招到2万至3万正式工,但进入企业后,不少人离职进入临时工队伍。原因是,临时工不用缴社保,劳务公司给临时工的时薪高于企业正式工。昆山诚翔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月良介绍,昆山有近千家劳务公司,都在抢人;不提供时薪,就抢不到人。
政府回应:昆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许继华分析企业招工难指出,昆山GDP每增长3%,就业人口需同步增长1%,而劳动力供给在下降。为解决企业招工难题,维护临时工权益,昆山正打造"人人首选"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劳务公司"红黑榜"2.0版,加强中小微企业挂钩联系和定期走访。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段俊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建议尽快将灵活就业纳入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不能让劳务公司和临时工成为不缴社保的空白之地,维护临时工的合法权益。
高技术工人需求迫切,咋解决?
企业诉求:卧龙电气(济南)电机有限公司是卧龙集团北方最大的家用电机制造基地,企业人力行政部部长高绍静说,目前一线工人缺口仍在四分之一左右,高端电机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更缺。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马几个大项目,需要约1500名技术工人,企业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燕俩表示,高技术工人很难招到。
政府回应:济南市章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士锋介绍,章丘拥有制造业企业12000余家。要开展紧缺工种、新就业形态等特色培训,积极引导技能培训学校、劳务公司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精准靶向助力企业解决高技术用工难问题。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说,制药行业要求操作人员要掌握化学、质量控制、信息化、自动化控制等技能,齐鲁制药集团明显感受到"合适的人"难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议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对具有较好数理化知识功底的高中毕业生的职业培训力度,将他们培养成高水平技工人才。企业则要为每名员工量身制定职业规划并持续进行技能培训,成立企业大学提升职工专业技能。
年轻人就业观念变了,如何留住?
企业诉求:河南郑州荥阳市高山镇一家阀门企业面临员工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困境。"公司职工平均年龄47岁,部分工人即将退休。机械制造行业部分岗位属于重体力,年轻人不愿意干,一线核心岗位招工难,工人老龄化影响企业产能。"李先生说,企业正在用技术改造替代人工,但有些岗位机器无法取代。
企业之变: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二厂制造中心到4月还需要招2000人至2500人。制造中心总监王天宇介绍,为解决招工难,企业实施技术补贴等办法留人。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超说,企业设招聘冠亚季军进行奖励,实施稳定产业工人方案。东莞市丰熙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伟则表示,把工厂布置得像高端写字楼那样洋气,让工人喜欢留下来。
代表建言:全国人大代表、东莞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曾香桂认为,"90后"年轻人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和教育养老等需求有更明确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她建议,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社保体系,让务工人员在城市扎根发展。(记者王优玲、周圆、谢希瑶、黄浩苑、王志、孙清清、刘巍巍)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做好经济工作的主链条。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双招双引"作为首位工程和长远之策。为此,安徽省蚌埠市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全力以赴推动"双招双引"和工业发展的提质增效。
迈好第一步、实现开门红
人勤春来早,开工建设忙。2月18日,加快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暨2021年全省第二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蚌埠市举行。
此次,蚌埠市集中开工项目40个、总投资32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4.3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14.7%、24.5%、31.9%,均居全省第1。新兴产业等高质量项目21个、总投资21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3.8亿元,分别占开工项目的52.5%、66.3%、71.9%。项目企业母公司来自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的有22个,占项目总数55%。
开工项目中,硅基、生物基产业项目共19个、占总项目数的47.5%,总投资201.8亿元、占开工项目总投资的61.8%。其中,总投资40亿元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将实现全球最大单体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中国制造,打破国际垄断,填补我国在大面积碲化镉弱光发电玻璃技术的空白。
一批重大项目的集中开工,能进一步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蚌埠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发展迈好第一步、实现开门红。
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
日前,蚌埠市召开双招双引和工业发展大会,对《关于实施工业强市"个十百千万"工程的行动方案》进行了解读。
这份《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十四五"时期,培育全市纳税超亿元工业企业20家,招引投资超十亿元工业项目100个,建成固定资产投资超十亿元工业项目50个,催生应税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0家,打造应税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3个,打造硅基、生物基、高端装备、绿色食品加工四个千亿产业;力争"十五五"末,培育形成1个万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个十百千万"引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全市工业发展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在大会上说,要把实施工业强市"个十百千万"工程行动和双招双引攻坚年活动作为今年蚌埠市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据了解,蚌埠市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指导硅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支柱企业制定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企业增产扩能、技改升级、并购重组、发展新兴业态。建设一批以领军企业牵头设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与主导产业配套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和创新支撑。加快发展壮大怀远汽车零配件产业园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固镇聚乳酸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对年应税收入首次达百亿的工业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50亿元及以上的续建及新开工工业项目,分别给予11%-15%的奖励。
"建群搭链"助推"双招双引"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安徽省政府审定,明确蚌埠片区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
为进一步壮大"两基"产业规模、提升"两基"带动能力、推广"两基"市场应用,蚌埠市组建硅基、生物基两大产业集群"群长制"招引专班,硅基产业集群由市委书记担任群长,下设新型显示、5G通信和MEMS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新型建材和特种玻璃等产业链招引组;生物基产业集群由市长担任群长,下设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现代医药和生物化工等产业链招引组。同时,设立文化旅游、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人才链招引组等。按照"一个产业链、一名市级领导、一个招商专班、一个招商方案、一本项目册、一套产业政策"的"六个一"招引工作机制要求,谋划举办各类专题活动,加大外出招引力度,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各县区结合各自主导产业自行组建"链长制"招引工作组。
此外,蚌埠市还制定了产业链目标企业库,先后梳理新型显示、新能源、5G、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产业目标企业350余家。建立健全分管领导月调度、市政府主要领导季调度、市委主要领导半年调度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对招商情况实行月通报,对季度综合排名靠后的县区,由市委、市政府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小标题四)以真金白银引育各类人才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不久前,蚌埠市出台《关于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工作实施办法》,以真金白银的政策引育各类人才在蚌创新创业。
《实施办法》紧贴全市开发园区、自贸片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着重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给予支持措施,以人才集聚引领带动和促进全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将实施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集聚计划、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产业振兴人才引育计划,计划5年内新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50个,培育创新型企业家300名,引育产业振兴人才2000名。
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分三个档次给予支持,签订相关协议后,由市、县(区)政府性投资基金按1:1比例,分别给予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股权投资或债权支持。对创新型企业家开展高层次、系统化精准培训,每年择优遴选1—2批优秀企业家赴国(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专题研修、高级培训,全面完成培训任务,经考核合格,市财政给予培训费全额资助。对产业振兴人才,在支持政策上也分四类明确了支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人才更好创新创造和就业发展,《实施办法》还增加了一站式综合服务、"珠城人才一卡通"、出入境居留便利等措施,并围绕人才子女就学、医疗、编制等事项加强服务,推动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据悉,今年,蚌埠市将引进培育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专家10名,博士、正高级人才100名,硕士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1000名,吸引各类人才来蚌交流、合作、就业10000名。(和鹏飞顾楷李扬花松涛)
来源:新华网,中新网安徽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58593号
地址: EMAIL:kf@fjzp.cn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