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稿中,对于延迟退休的表述只有一句话,叫做"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刚刚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当中,对这句话做了扩展,提出了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对实施延迟退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也透露出广受关注的延迟退休已正式进入到了"计划实施"的阶段。
"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提出,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从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和平均寿命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初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其中与退休年龄直接相关的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
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看,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从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已达到13.7年。受教育年限提高,意味着劳动者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
从劳动力结构变化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在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在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和行业招工难问题较为突出。
那么"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接下来到底怎么改?
快和小编一起听听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怎么说。
小步调整
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
金维刚: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也就是说,政策实施后,退休年龄线会往后慢慢推。比如说,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
可以确定的是,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不会出现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
对年轻人来说,延长的退休年龄幅度会大一些,但未来有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弹性实施
个人会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这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
客观地讲,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希望多工作,有的人希望早退休。
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分类推进
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将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距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政策有所不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
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统筹兼顾
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协同推进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能"单兵突进"。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非常多,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一方面,过去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着延迟退休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及时跟进。
比如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大龄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还有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只有统筹兼顾,配套措施到位,才能确保延迟退休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
此前新华社就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几大焦点问题做了解读:
焦点一:延迟退休有多大必要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近70年未有调整。
焦点二:延迟退休会不会只利好一部分人?
一些人认为,延迟退休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负责人,能让他们施展更多才干,同时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普通职工特别是基层企业职工相对缺乏积极性。
焦点三:养老金是不是不够了?
实施延迟退休,是不是为了缓解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2020年企业社保费减免力度空前,往养老"资金池"放的资金少了,退休职工养老金会不会受影响?
针对这些担忧,人社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是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养老保险工作的"底线"和"红线",绝不会突破。
焦点四:延迟退休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吗?
"会不会出现一些领导干部不让位子、年轻人就业更难的问题?"面对记者这一提问,多位专家给出了否定答案。
"短期内、在改革转型期,不排除个别单位、企业可能会产生一些就业挤压,但是长期看,不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也认为,就业市场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岗位,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岗位,相互很少交叉,因此延迟退休挤占年轻人岗位的情况并不突出。
焦点五:延迟退休何时能出"时间表"?
"具体何时推出需要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实施这项政策的节奏。"郑秉文说,"可以肯定的是,延迟退休不会一步到位,不太可能‘断崖式’进行改革,不会一年就推迟五岁退休。"
他认为,关键要制定一个渐进式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详细政策,给出"时间表""路线图",让各个年龄段的群体都有清晰预期,最大程度获取改革共识。
彭浩然建议,退休年龄的调整一定要避免邻近的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差距过大。
焦点六:养老金水平能不能持续提高?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职工不愿意延迟退休,主要是担心交养老金的时间长,最后领的时间短,相当于少拿钱、吃了亏。
持续提高养老金水平、让晚退休的人多领一些养老金,是目前在职人员的普遍期盼。
"未来一方面要开辟更广泛的资金筹措来源,包括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加大国有资产划拨水平等;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比如合理确定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等,提高大家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彭浩然说。
近年来养老金待遇连续提高,在改革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少部分职工养老金"不看缴费长短,只看退休早晚"的现象。
对此,人社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保人员养老金水平与其缴纳时间长短、缴纳金额高低密切相关,参保人员缴费的时间越长、缴得越多,退休后待遇水平会越高。我们正在加快健全"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来源:央视网,新华社,央视新闻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158593号
地址: EMAIL:kf@fjzp.cn
Powered by PHPYun.